呼市旧城东面有一大片园林,泉水潺潺,林木幽静,湖泊星布,是归化城人们寻幽游玩之场所,最早叫卧龙岗,因园内有一处龙泉而得名,解放后改为人民公园,从公园西门一进去往北拐几十米,有一个露天舞场,大约位置在今天的西门北边的园林处。
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前期,夏秋之季此处经常在晚上举办舞会,乐队在舞场西面正中的午台上,舞池是用大方砖铺地,舞台的正东面是入场大门,圆形舞场,四周积土成垣,高两米多,无栅栏,外面坡陡,但人可以毫不费力就上去,里面坡度渐缓,有砖砌台阶,台阶可坐观众,每个台阶高二十多公分,一直延伸到舞池边,池边有一圈立砖砌的高台阶。另有许多木条做的长櫈,散布在坡上,每根木条宽十公分左右,木条之间有缝隙,此櫈宽一尺许,长一米多,可供两三个人休息。
当年我家住在小召后街东口处,往东不远出上栅子街,过梁山街就是公园西路,过马路就是公园,每当周末晚上,只要不是下雨天,一定会举办舞会,天刚黑,舞会的西洋鼓乐,咚嚓嚓,咚嚓嚓嚓声就传进了耳朵,同时,舞会的扩音喇叭也响起了主办者催促跳舞者入场的吆喝声,当年我是个孩子,不懂交谊舞的节奏,只听到一种声音的重复,咚嚓嚓,咚嚓嚓,还有就是多一个嚓声,咚嚓嚓嚓…,现在才知是三步和四步舞的节奏,舞会跳到中间还有个插曲,主持人会宣布熄灯三分钟,瞬间灯火通明的舞场一片漆黑,只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,在高处看着下面黑漆漆的舞场,也有看台上星星点点的烟头火光在闪烁,三分钟后灯光复明,舞池中许多人快速分开,老舞客已经习以为常,应对自如,新人大多措手不及,成为看台上人们的笑谈对象。
我家住的院子很大,也有不少中青年人去跳舞,小孩们有时也会成群结伙去公园看热闹,因进门要舞票,(公园晚上会关门闭园)孩子们只能跳过公园的矮墙,潜入公园,从舞场外面的土垣进入舞场,坐在最上面观看,如让工作人员发现后,就会被驱逐,大家马上就可以从后面出去。
那时候,呼市地区空气很好,到处是湿地,公园里面除修整硬化的地方和湖泊外,还保留着大片原生态湿地,一进公园南面基本都是,而且其它地方也有,湿地多,晚上的空气就特别凉爽,但蚊虫更多,有时为了看一场跳舞,身上被咬好几个圪蛋,现在想想觉得不值当。蚊虫多也会侵扰城里住户,我家住的小召后街,一到晚上,家家都点艾腰子,用来驱逐蚊虫,艾腰子是用采下的艾草乘湿编成,长七八十公分,粗细有二公分左右,编好后晒干备用,使用时用火点着,然后吹熄火苗,艾腰子并不会熄灭,会象香火一样慢慢燃烧,拿在手中轻轻摇晃,就会冒出阵阵青烟,烟中有一股浓浓的艾草味,有很好的驱蚊效果,那种味道,就和如今盛行的艾炙味一样。
当年,还有许多单位和工厂也举办舞会,比如供销大厦楼顶天台就曾是舞场,我跟随父亲上过这个楼顶,看过跳舞。
跳交谊舞是西方国家的风尚,此风气是从东欧国家和苏联传到中国的,先从上层兴起,从中央到地方,逐渐在全国大兴,由五十年代一直跳到文革前才结束,改革开放后又恢复,而且参加的人更多,年龄面更宽泛。
咚嚓嚓,咚嚓嚓嚓的鼓乐声已成过去,我也年近古稀,舞场早已拆除,但是,每临夏秋之时的傍晚,偶尔也会想起那时凉爽的公园,露天舞场的舞会。 (樊肃成)